2022年5月22日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日。
為呼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主題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什么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所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一般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什么是“物種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既有一定區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也有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它是衡量一個地區內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客觀指標,比如森林、草原的物種多樣性程度相比沙漠要豐富得多。
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
1、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我國已發布四批外來物種名單,共錄入外來入侵物種71種,如喜旱蓮子草、黃頂菊、克氏原螯蝦(又名小龍蝦)等。
2、人類不合理開發活動:大面積森林采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度發展;無控制的旅游;環境污染;全球變暖;其他各類人類活動干擾的累加效應。
這些數據讓人欣喜
朱鹮從發現時的7只,恢復到5000余只;藏羚羊從幾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只;白頭葉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300余只恢復到1300多只;白鶴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
與此同時,野生植物保護也取得豐碩成果。通過擴繁和遷地保護,我國目前已向野外回歸了206種瀕危植物,其中112種為中國特有種。我國還建立了約200處植物園,系統收集保存了蘭科植物、蘇鐵、木蘭等瀕危植物種質資源。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初步擺脫了滅絕風險。
我國還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海域面積的4.1%。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社會參與度和公眾意識不斷提高?;ヂ摼W綠色公益項目匯聚了5.5億用戶的“綠色力量”,在內蒙古、甘肅等荒漠化地區種植并養護了2.23億棵樹,累計建立公益保護地13個,守護面積420平方公里。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1、使用無氟電器,節能減排;
2、不在野外燒荒,不污染空氣;
3、綠色出行,低碳環保;
4、一水多用,節約用水;
5、使用無磷洗衣粉,防止水富營養化;
6、不向河流湖庫中傾倒垃圾,污染水生態;
7、不隨意取土,不破壞植被;
8、節約用紙,使用再生紙、兩面紙,保護森林資源;
9、拒食野生保護動物,善待生命,與萬物共存;
10、不盜獵、私養野生動物,不破壞生物鏈穩定性;
11、綠色旅游,不污染當地生態環境;
12、不私養外來物種,保護本地生態系統;
13、舉報違法排污行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4、做好垃圾分類,節約再生資源;
15、不參與野生生物及其制品買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評論 9
fm1462554 2022-05-23
堅持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
陳海峰 2022-05-22
好文章
村支書 2022-05-22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