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2021年11月初,北京發布了當年首個暴雪黃色預警,部分地區降雪量將超15毫米,氣溫逼近近十年同期最低值。由于降雪時間正值傍晚,外賣平臺出現大面積延誤,許多已下單的用戶在等待半個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后都無法收到晚餐。當饑腸轆轆的人會抱怨運氣不好時,殊不知這是一輪氣象災害。
暴雨、寒潮、冰雹、熱浪……氣象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正越來越大。我們會因一場暴雨趕不上飛機,因一陣冰雹歉收,因一輪寒潮導致電網癱瘓,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工作,也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
日前,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要求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加快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氣象科技創新發展的開啟點是什么?需要在哪些重點方向和任務上攻關?“氣象+”又該如何更好賦能高質量發展?5月27日,墨跡天氣高級副總裁黃耀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行業需要從精細化氣象服務以及創新性行業解決方案兩方面努力,把高質量氣象服務作用于國家重點戰略中?!半m然100%預測準確天氣很難,但并不意味著天氣不能為人們所用?!?/p>
墨跡天氣高級副總裁 黃耀海
談底層邏輯
氣象數據量決定技術能力的高低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在看天氣預報時,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預報的天氣是雨,但實際天氣卻是晴。天氣預報為何并不十分準確?
“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在較大區域范圍和較長時間段預報上具有優勢,但無法精準到單個具體的區域,才會有在同一片區‘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況?!睋S耀海介紹,在氣象預報當中,溫度、氣壓、風力和濕度都會左右實際天氣狀況,加之天氣情況瞬息萬變,地形地勢也會對其造成影響,這就導致即便在同一區域,不同地區的天氣狀況也會不同。
“天氣是一個混沌系統,從現有技術看,雖然100%能預測準確天氣很難,但這不能代表天氣不可以為我們所用?!秉S耀海提到,如今,利用衛星定位,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可實現公里級、分鐘級的格點化天氣預報。
在格點化天氣預報中,可以定位到用戶周圍1公里×1公里的區域,并且能以分鐘為維度實時更新。對于概率預報的部分,可以通過技術控制其偏差的大小以及影響的范圍,引導人們根據其范圍主動規避極端天氣。比如,預報未來3-5天,95%的概率會有臺風進入到某個區域,如果能把具體區域識別出來,就可以及時有效規避風險。
《綱要》提到,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發展精細氣象預報服務系統。
談及行業應如何提升氣象預報系統的精準程度,黃耀海認為,關鍵在于氣象數據的積累?!霸诖髷祿r代,衡量氣象科技能力的高低就是數據量的多少,既包括氣象數據,也包含各個行業的大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構建解決方案模型后,氣象科技企業可以此提升業務能力,賦能其他行業?!?/p>
談賦能行業
結合行業數據提供更優解決方案
事實上,氣象災害并非“無解”。隨著智慧氣象深入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作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我國的氣象預報預警觀測能力已越來越強大。
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現擁有2421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7萬余個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100%;有200余部雷達組成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8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初步建立了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海洋等專業氣象監測網。
在黃耀??磥?,在國家層面,氣象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重在基礎技術或者基礎能力建設,但如何把這些數據能力按照不同場景和行業的需求釋放出來,需要氣象服務企業來做更多創新和轉化。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氣象數據和生活服務的指數化結合,根據溫度、風力的變化趨勢和AI預測提醒人們增減衣物,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安排生活。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結合天氣預報數據實時測算外賣送餐時間,可以幫助騎手更好地安排工作,也可以為外賣平臺挽回因不良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
在發達國家,針對天氣、氣候預報建立的定制化區域模型已廣泛運用到農業、運輸、賽事服務等各行各業。以日本天氣新聞公司WNI為例,其已面向C端用戶和企業開放了收費氣象服務,以滿足其對諸如櫻花開放、臺風登陸、地形復雜地區實況觀測等更詳細天氣信息的訴求。而實現氣象收費服務的根本就是在氣象服務企業的技術方面進一步精細化。
對此,黃耀海認為,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重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氣象服務做得更加精細化,特別是在大尺度預報的基礎上,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如早晚高峰送餐時間等服務創新。另一方面是不斷豐富創新行業解決方案,這需要氣象企業深入地了解各行各業,尤其是農業、航運等國家重點戰略中,解決不同應用場景的痛點,把氣象技術和行業數據相結合,提供對行業更有用的解決方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評論 0
還沒有添加任何評論,快去APP中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