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玨坤
剛進入6月,已是暑熱難耐。正逢高中每月一天的休息日,我轉了三趟公交車,肩膀勒著行李,終于搖搖晃晃三個小時后到家。
還沒進門,已在竹籬笆門口等候我的小狗,親熱地搖搖尾巴緊隨我后。我推開竹編門,興奮地大喊:“爺爺、奶奶,我回來啦!”迎接我的是爺爺、奶奶如常的忙碌,他們沒有因為孫女的回家而停下手上的活路,只是在趕鴨子、喂狗、喚雞、關堂屋門、挑水的間隙回我:“回來啦?馬上吃飯哈?!?/p>
米是去年種的陳米,顆粒飽滿而狹長;鐵鍋灶臺炒的菜來自自留地,油是新收的菜籽油。我端起碗,拈了一大筷子筍子,急不可耐地吃了起來。兩腮鼓得像夏初新漲的水,終于匯入了河里,內心都豐沛起來。
奶奶走過來,放下一張白盤子,里面是八牙切得均等的咸鴨蛋,如一葉扁舟停泊在水面上,隱隱有漣漪微動,開出一朵活色生香的花。恰似夏天里的荷花,素凈清雅、裊裊婷婷,在一波水中兀自開放,不以人喜,不為己悲。
是了,是好吃的咸鴨蛋,正是端午時的好味,牽引著我回家的步伐。農村里的吃食粗糙,天然與精致無關。飯碗大且糙,缺個口子是常事,吃飯要轉著圈避開;菜要炒得多,夠吃兩頓才省時間;吃飯不講究,蹲在地上、站在桌邊都行,吃得多就成;菜總是一大碗隨意潑進碗里的,導致碗邊總會掛點油漬、菜葉。擺盤?那是不可能的,人要像野草一樣野蠻,才能肆意生長,不被塵土掩面。
但,偏偏,咸鴨蛋是例外。掐算著端午的日子,家里人就會開始自制咸鴨蛋。這個誕生超過1400年的中華美食,早在北魏時就被記錄進《齊民要術》中。奶奶挑選上好的鴨蛋,要求鴨蛋必須個大渾圓不畸形、青皮薄殼無雜色。舉起來在陽光下看時,可以透光;搖一搖,聽起來沒有響聲。這才是新鮮可口的鴨蛋,正適合做咸鴨蛋。
奶奶把鴨蛋表面沖洗干凈,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再小心地抹上特意挖來的黃泥土,放到壇子里,封上壇口,放在陰涼處靜置20多天,即可在端午時節享用到最美味的咸鴨蛋。
汪曾祺老先生的家鄉在江蘇高郵,那里盛產咸鴨蛋。他寫的《端午的鴨蛋》,不知饞了多少學生:“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蔽业目谒擦鞒鰜砹?。
我沒吃過高郵咸鴨蛋,在我心目中,家鄉的咸鴨蛋已足夠風味悠久,值得我掛念到如今。奶奶的咸鴨蛋泡了幾十年,方法看著簡單,但出來的蛋卻讓人垂涎三尺。不管多么繁忙勞累,她總會乘著梔子花開,摘幾朵養在水中供在柜子上,就像咸鴨蛋一樣,總是耐心切成月牙形,細心擺成花朵狀。
這是粗糙歲月里難得的意趣和風雅,這是困難年代里少有的審美和精致。也讓我在吃鴨蛋時,不再像個餓鬼一樣狼吞虎咽,而是虔誠地放下筷子,雙手端起一片鴨蛋,像碰著水中月,生怕一碰就幻滅。慢慢剝掉外殼,看青色表皮不舍脫落,再把蛋黃送入嘴中細細咀嚼。
??!真正的老饕都是鐘愛咸蛋黃的,尤其是出油的咸蛋黃??瓷珴?,從最外層黃澄澄慢慢暈染至艷紅色,比月兒還惹人愛;等驚喜,調皮的油脂一下就飆了出來,是神圣的饋贈;品味道,蛋黃吃起來又沙又綿,用舌頭舔舔,還能感覺到特別的顆粒感,充盈著口腔;再回味,咸中帶香、油脂豐腴、沙而不硌、綿密不絕,讓人忍不住連吃好幾個。如果再配上一碗綠豆稀飯,那可是美妙加倍、此時無憾了。
當然,蛋白亦佳,雖然泡了幾周,但依然不會發苦,吃起來雖不如蛋黃咸香,但因其口感嫩中帶韌,也別有妙處。
更何況,等待吃咸鴨蛋的過程,非常奇妙。就像如今人們喜歡的娛樂——開盲盒,它會帶給你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咸鴨蛋是最好吃的,你永遠不知道哪壇咸鴨蛋才吃得夠,你永遠不知道咸鴨蛋還會出現在月餅、粽子、菜肴還是其他食物里。
也許,1000多年前勞動人民的智慧已經說明了一切:生活就像壇子里的咸鴨蛋,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枚最美味?;蛟S當下的就是最美味的。咸鴨蛋憑著有鹽有味的回味,素雅端方的美麗,讓我足以在艱難時照見花開。這,也是爺爺、奶奶留給我的端午禮物。
【“時光”文學欄目征稿啟事】
講真實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數控制在1500字內,原創首發。面向四川省內征稿。勿用附件,標題務必注明“時光”。在封面新聞發表的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戶名、開戶行及網點的詳細準確信息、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評論 0
還沒有添加任何評論,快去APP中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