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效東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種熟悉的野菜:莧菜。過去很長時間都喜歡吃,鄉親們口耳相傳為“hàncài”,我就自以為是地寫成“蔊菜”,現在終于知道真實而準確的名字了。
資料介紹,莧菜又叫雁來紅、老少年、老來少、三色莧、清香莧、玉米莧、干菜谷、紅菜等,為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粗壯,綠色或紅色,常分枝,葉和莖皆可入藥,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止痢之功效,富含鈣、鐵元素和維生素,因而被稱為“長壽菜”。
說起莧菜,鄉親們雖然不一定知道準確名稱,也不一定知道這兩個字怎么讀、怎么寫,但只要看見這紅綠相間、煮熟后汁紅紅的野菜,就會毫不猶豫地喜歡,采回去吃。當然,更多時候是用來做餡做成包面(一種類似于餛飩的面食)或包子。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笔崭钣筒?、豌豆、小麥等小春作物后,鄉親們又插秧栽紅苕。地里不經意間會冒出好多嫩綠的小苗,莧菜便是其中之一。鄉親們在清除雜草時,會隨手拔掉莧菜。在他們看來,莊稼地是用來種莊稼的。
他們把拔下來的莧菜帶回家淘洗干凈,晾干水分切成細末,再把臘肉也剁成細末,放上蔥、姜、蒜和少許鹽,然后攪拌均勻做成餡。舀上幾瓢面粉,加上適量的水,攪拌搓揉,用搟面杖搟成面皮,切成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的梯形狀,做成包面。
如果舍得花時間,用老面發酵,還可用來包包子。雖然這些包面、包子基本上都是素菜餡的。但蒸、煮熟后吃在嘴里卻是特別的香,至今想起來還回味無窮,垂涎欲滴。咬上一口,清香四溢,而且內壁紅紅的,真的是既好吃又好看。
那個時候,即便是風調雨順豐收了,但分到各家各戶的糧食還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隨意享用。只有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才會做這種莧菜餡的包面或包子,犒勞自春節后常常饑腸轆轆的肚子。
參加工作后,我也曾做過莧菜餃子,但沒有兒時記憶中的味道?,F在,莧菜早已不是端午前后莊稼地里的野菜,而是專門有人種植、一年四季農貿市場都有賣的蔬菜。
【“浣花溪”文學欄目征稿啟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游記)、小小說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征稿范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注明“散文”或“游記”或“小小說”。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在封面新聞發表的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戶名、開戶行及網點的詳細準確信息、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評論 0
還沒有添加任何評論,快去APP中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