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所有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的節日。對于這個古老的節日,古人如何過端午已經不是新鮮話題,特別好奇的是,很多今人心目中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才華橫溢又懂生活的蘇軾,會如何歡度端午佳節呢?在這個節日里,他會奉命寫命題作文,歌頌太平盛世、風俗美物,就像為官家寫公文材料一樣完成KPI,他也會書寫假日游玩之樂、兄弟離別之苦、夫妻綢繆之愛這樣的真實生活。
蘇軾畫像 相傳李公麟繪
放假游玩
在宋代,端午、三伏、七夕、重陽、春秋分等節日,都要放假一天。蘇軾筆下的端午,少不了社交游玩之樂。
元豐二年(1079年),在蘇軾的一生中非常重要,這年三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四月二十九日到任。五月初五,辦公才一周就遇上端午假,蘇軾初來湖州,當然要趁機好好游歷一番,也可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于是他攜帶秦觀等友人在這一天游遍了湖州有名的寺廟。蘇軾寫了《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秦觀寫了《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蘇軾這一天游山、參禪、焚香、品茗、登高、尋幽,從早到晚,似乎仍未盡興,開了眼界(“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興奮到失眠,最后伴著夜禪寫詩紀勝(“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按當時慣例,知州級別的新官上任,要給皇帝寫答謝表,蘇軾在正式辦公后,也照例給宋神宗上了一道《湖州謝表》。七月,答謝表到了京城,監察御史何正臣、諫議大夫李定等新黨官員認為蘇軾針對變法,故意生事,群起上疏彈劾,給蘇軾扣上了“謗訕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的帽子,又翻遍蘇軾以往“托事以諷”的詩文,斷章取義,濫加罪名。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就被逮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這次蘇軾差點就死于獄中,在被關押、審訊了一百多天后,經太皇太后曹氏等人出手搭救,才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獄?!盀跖_詩案”可以說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弟弟蘇轍等一大批友人被牽連,蘇軾逃過死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不得簽署公事。團練副使就是專為貶降官員安排的閑職。
明代畫家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
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貶謫黃州第二年,這年端午,他是作為座上賓,和黃州太守徐君猷一起歡度佳節,并贈送詩詞留念,雖然蘇軾已經44歲,選用的詞牌卻名為“少年游”,也可見當時心境是非常愉快的,一洗貶謫之痛。詞曰:
《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上片寫天氣清和,沐蘭浴、喝菖花酒,都是端午習俗,古人非常重視在端午節洗澡,放假一天名曰休沐,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毕缕瑢懻吻搴?,在徐君猷治理下,黃州監獄因為沒有囚犯都長草了,公堂也因為沒有訴訟而靜悄悄,真是可喜可樂,時值佳節就當不醉不歸,酒兒滿起,歌兒唱起,宴會游樂,不要矜持……
也正是在這一年,蘇軾在黃州營地以東得到一塊地,開始躬耕于“東坡”。次年營造雪堂,“東坡居士”的名號響徹天下,并寫下《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到了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黃州的第五年,按宋神宗的話說,他反省思過也算差不多了(“黜居思咎,閱歲滋深”)。宋神宗又覺得蘇軾是個人才(“人才實難,不忍終棄”),心一軟就想把他往身邊近處召喚,于是蘇軾調任離京更近的汝州團練副使。在赴汝州途中,游覽了廬山。經過筠州(今江西高安)時,探望受他牽連,被貶為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的弟弟蘇轍。這次兄弟二人相聚十日,正趕上端午節,兩人上一次相聚還是七年前的端午,在團圓的節日,吃著水餅(面條)、飯筒(粽子),兩兄弟把酒言歡,一醉方休,傾訴比菖蒲根還苦的離別之苦,共憶家鄉的食味和在眉山共度的少年時光,酒酣耳熱之際,不知不覺兩人講起了四川話。要比酒力,蘇軾仍然是大哥,蘇轍醉倒在酒局,蘇軾安置好弟弟后,由三個侄子陪同,游覽了真如寺,一掃離別齟齬之感,并寫下詩篇《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
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
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
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
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
謂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語。
寧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
高談付梁羅,詩律到阿虎。
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蘇軾還沒到汝州上任,改知登州,到任五天旋即調入朝中任職,終于東山再起。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在重獲朝廷信任,并在朝中任職四年后,外調杭州知州,此時的他仕途回春,又二度在杭州任職,自然想有所作為。
蘇東坡畫像 元趙孟頫繪
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蘇軾搞了一個大工程——疏浚西湖。他命人取淤泥筑堤,堤上又筑橋,這道堤壩即著名的蘇堤。五月,蘇軾拜御史中丞,仍兼杭州知州。端午節,蘇軾與友人登上了杭州著名景點十三樓,作《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杭州十三樓,山水相映,游人不絕,盤中有粽子和昌歜(又稱昌菹或昌蒲菹,一種菖蒲根腌制品),壺中有瓊漿玉液,聽著《水調歌頭》,傳杯換盞,觥籌交錯,誰還羨慕古揚州的竹西亭或歌吹亭!十三樓有蘇軾這首詞,足以媲美前人杜牧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參考文獻:
《東坡全集》
李金坤《蘇軾與端午》
張玉華《樂乎?憂乎?——蘇軾節序詞解讀》
劉隆有《端午:蘇東坡鐘情的節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評論 0
還沒有添加任何評論,快去APP中搶沙發吧!